创新教育新生态 亦师亦友共成长
--昆明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实事项目—探索全员导师制工作
自“四史”、“党史”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昆明学校党支部始终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项结合,在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针对性上下功夫,在推动学校当前工作和重点项目上下功夫,以求学习教育成效最大化。2020年,学校成为杨浦区全员导师制试点校,党支部以此为契机,作为“党史”教育实践研究项目,从实施方案制定、制度保障,到全员培训、课题研究,结合学校“有恒”办学理念和实际,党政携手共进,初步形成本校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做法。
一、 融合管理智慧,推进学校“有恒教育”内涵发展
1、强化“全覆盖”工作,精准赋能导师
学校实行“三级管理”,做到“三个全覆盖”即:全员参与,部门全覆盖;分层细化,管理全覆盖;深化职责,评价全覆盖,形成以党政为核心,整体指导,各部门落实;以年级组长为核心,盘活资源,引导育心育人;以班主任为核心,细化工作,协同作战的学校治理机制。
明确导师职责和基本任务,引导导师从“思想引导、心理疏导、生活指导、学业辅导、生涯向导”等方面全方位关注学生,从课堂延伸到课后服务、课外家庭教育,关注育人育心,实现学生全面发展。开展教师能力调研,根据教师发展短板,建立梯度培养校本培训方案,为导师能力提升精准赋能。从而实现学生人人有导师,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工作目标。
2、完善制度保障,激发导师潜能
学校建立和完善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、导师工作手册、学生与导师的选配等,积极开展课题研究、案例研究,探索导师能力培养培养途径与方法,形成学校主题活动、导师特色活动和导师自选活动的“3A(Activities)”工作模式。为鼓励优秀导师,加大对导师的人文关怀,建立导师工作评价激励制度,在教师专业发展、评先评优、职称晋升等方面向优秀导师倾斜,还建立了导师制绩效考核奖励制度。
二、围绕学生成长,以目标为导向,探索导师培养途径
1、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导向,挖掘导师能力培养的着眼点
在导师制工作推进中。我们以“有恒”办学理念为指导,积极创建以“恒”为核心的校园文化,打造“有温度”的校园,确立了以下的工作着眼点:
以学生为本,凸显学校育人目标--培养有恒心的人;
以教师为主,弘扬导师育人情怀--爱心、关心、细心、贴心、耐心;
以集体为荣,打造“亦师亦友”教育生态--创温馨教室、创班级文化特色;
与家长相携,形成家校共育合力--加强沟通交流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。
通过全体导师的共同努力,较好完成导师两大基本职责--构建良好师生关系、优化家校沟通。
2、导师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——“五心导师”培养模式
(继续浏览需权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