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无情人有情
2022于上海是艰辛的一年。新冠疫情肆虐,昔日我们眼中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停摆,静默一延再延,把人们拘在家中动弹不得。也正因此,让我有机会仔细看一看我从小生活长大的凤南一村。
陈若颖是负责我家楼栋的块长,印象中她是一位亲切随和的居委会干部,为我家的琐碎事务也操心了许多,时不时还会电话来关心一下我的父亲。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“陈老师”。
疫情爆发,作为一名共青团员,我响应团区委号召加入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,成为了陈老师组内的临时楼组长和核酸采样协助员。也了解到了居委干部们艰辛的工作生活。
陈老师的家就在本小区内,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可爱的儿子。但特殊时期,因为防疫相关规定,陈老师必须24小时驻守在居委会,过上了有家不能回的日子。4月下旬的一天,核酸结束之后,伴随着一声声的“妈妈”,一架纸飞机从五楼窗口缓缓降落。彼时陈老师已经半月有余没有回过家了。每天穿着厚重的二级、三级防护服,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奔走在社区里的陈老师,即使在她的孩子下楼做核酸时也只能远远地相望,想抱一抱亲一亲小宝都成为了奢望。懂事的小宝于是想到了用纸飞机向妈妈传递思念。看着这一幕,我们周围的其他志愿者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但泪光却泛上了陈老师的眼眶。在疫情面前,她首先是国家的一名基层工作者,再是社区的一位大管家,她暂时抛下了自己的家庭,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
我们社区是“老破小”,居民中老年人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很高,经历了大半个月的封控,物资越来越短缺、食品有市无价、解封遥遥无期居民们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,再到后来的愁眉不展,逐渐发展到了暴跳如雷。许多居民把怨气和怒火都倾泻在了居委会的干部身上。早起核酸,居委的错;排队时间长,居委的错;不能出门,居委的错;没东西吃,居委的错;配不到药,居委的错……面对一些居民的质疑、指责、甚至谩骂,她一遍遍地解释,一遍遍地安抚,从一而终地坚守在社区的阵地上,没有退却过。
但那天,我站在陈老师身后,看到的是一名母亲、一名妻子、一名女儿对家庭的思念和愧疚。陈老师在她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:“我很想我的孩子和家人,我担心他们有没有吃的,可是我没有时间团购。我很想知道孩子学习的情况,可是我没有时间。我把我的时间都给了社区给了居民。”
可这份责任与担当,在张牙舞爪的疫情面前,并没有获得大家的理解与尊重。
天气渐渐热了起来,又一天的全员核酸结束后,我们正在居委会消杀脱防护服。前一刻,陈老师还在笑着对我们说“辛苦啦!”下一秒,就听见同组的另一名志愿者惊声呼喊:“陈老师!”转身一看,陈老师双目紧闭、面色惨白地倒在地上失去了意识,身上的“大白”都来不及脱。在场的志愿者们都焦急地围了上去,又赶紧散开给她留出呼吸的空间。脱防护服,打120,掐了好一会儿人中之后陈老师总算悠悠地转醒,在旁人的搀扶下勉强坐了起来,但还是连话都说不出来,只是向我们摆了摆手示意我们她没事。陈老师本就有高血压,连日的工作加上防护服内的高温打倒了她。
然而第二天一早,她依旧出现在了核酸检测的队伍中,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她的工作和任务。往来的居民纷纷送上问候:“小陈啊,今天身体好一点伐。”“你也不要太辛苦了噢。”“你们这个岗位现在真的是又苦又累喔,要注意身体啊。”陈老师都一一笑着回应。
可是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对负责块内每家每户人数一清二楚的陈老师敏锐地发现,有一幢楼的居民完成核酸的人数比往常少了。心里一盘算,陈老师发现是四楼的一家人家没有下楼,便通过扩音喇叭反复呼唤。可就是这几声催促,点燃了这家人家的火药桶。做完核酸回了楼里,脏话就从四楼的楼道里迸射出来,刺痛了我们的耳朵,也刺痛了陈老师的心。她崩溃地大喊“你凭什么骂我的父母!”“喊你们做核酸难道是在害你们吗?”阳光照在陈老师苍白的脸上,照得她瑟瑟发抖。居民们纷纷上前劝说,有人把陈老师拉到一边安慰她,还有人把那户人家赶回家里让他们少说两句。我也想上前安慰,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。
等再看到陈老师,她又恢复了和蔼可亲的笑容,继续任劳任怨地完成着她渺小而又伟大的社区工作。这带给我深深的触动。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们在疫情之中经受着来自国家政策巨大的考验,也承受着来自社区居民的沉重压力。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,拼了命地贯彻落实防疫要求,为居民们提供保障,往往却不被许多居民理解。可正是有他们的尽力守护,让我们这样一个设施陈旧,卫生条件落后的老旧小区艰难地挺过了疫情的考验。
疫情无情人有情,在陈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“舍小家,为大家”的奉献精神,看到了“恪尽职守,干一行爱一行”的螺丝钉精神,看到了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服务精神,看到了一个基层工作者对工作、对社区的深深的热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