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内容(简洁生动,突出重点,2000 字以内。) 同许多普通老师一样,她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,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,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。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,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,这是学生眼中的李老师——温和娴静;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,少言寡语却一丝不苟,这是同事眼中的李老师——严谨谦恭;一个始终思考创新,能力有限却热情甚高,这是李老师的自我评价——倾力作为。 改革创新 勇于探索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,她认真学习新课标,刻苦钻研教材,注重提高课堂效率,引导学生主动探究,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,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。2020年,她撰写的《问题开放:打开思维空间》收录进《高阶思维教学的关键技术》读本。 自从2020年4月踏上德育管理工作岗位以来,她深知要做好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易事,强烈的责任心让她不敢有丝毫怠慢。她不断学习,先后参加上海市教师育德能力优化研究与实践实训基地的培训、2021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骨干教
师培训等,以“转化中小学成长困难生”为课题,开展研究与实践并顺利结业。目前,完成区级课题《培养初中生树立文化自信途径与方法的实践研究》(获杨浦区科研成果三等奖),完成市级课题《探究初中班集体文化建设的价值根源与实施路径》(获上海市科研成果二等奖),正持续推进区“全员导师制”工作背景下的子课题《探究以生为本视角下“全员导师”能力培养的途径》。 2022年“在线教学”期间,她坚持制度管理和感情管理相结合,紧密团结全体班主任,结合“全员导师制”,创建学校“五心导师”高质量服务体系(发布在“杨浦教育”公众号),服务于学校,服务于学生,服务于家庭。有的教师教育工作出了丁点问题,她不打小报告,而是及时谈话,寻找原因,用情感管理老师,营造了团结、健康、向上的学校风气。 勇挑重担 不忘初心 2022年1月,六1班班主任开刀住院,病情不容乐观。而学校师资日趋老龄化,班主任岗位无人可顶。这时,李老师挺身而出,一人身兼数职。既有学校德育管理又有种种教学任务,但她依然在班主任这块教育田地里辛勤耕耘,默默奉献。在学生管理中,她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,因材施教,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,促使学生形成团结、勤奋、进取的优秀品质。短短一学期,这个六1班的进步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,在学期班级评优中收获“茁壮成长奖”。
李老师有句口头禅“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”。面对特殊学生,她先做到“忽略他们的特别”,其次她做到“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”,最终她更要坚守住自己教育的底线和规则,学会运用不同的情境,让学生在群体感知中真实地去渐渐改变。曾经她所任教的班级有这样一个孩子,班主任因为他的多动而拒绝其参加社会实践并得到了家长的支持。当天消息传来,孩子逃夜了。当晚,家长老师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。第二天一早,李老师以任课老师的身份,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打通了他的电话,撇开他的冒失行为,直击矛盾实质,并发出了热情的邀请。没想到,孩子没几分钟就奔进了校门,连家都没回,并连声问道:我可以吗?我可以吗?……一场风波就此解决。 而李老师也感悟到:他们只是孩子,面对困惑,他们会茫然无措,有人选择暂时的逃避,有人选择激烈的反抗,其实,他们心底在呐喊:“不要放弃我,请教我走好每一步。”所以:停止无效的惩罚,一小步一小步补足他们的缺失,这是她的教育初心。 严于律己 迎难而上 李老师在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奋斗目标,她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,注重为人师表,加强职业道德修养,立足本职,勤奋钻研业务,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。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繁琐,工作量大,但她从无怨言,默默工作,尽心竭力地做好学校交给她的每一项任务。
2020年疫情期间,因小学部人事调整,她被紧急调往小学教导处,陌生的环境、全新的工作、返校复学的敏感……她毫不退却,尽力而为。2022年疫情又起,让她感受到了巨大压力。从3月至今,不下百次的转发市、区、校级的推送,5场次的家长会,8次主题教育宣传,告家长书12份,自行制作推送3份……从线上教学开始的学生规范制定到云升旗、云班会、云结业;从一日5节的线上巡课反馈,到复学的防疫演练实地训练;从行规的日常巡查、主题活动的组织落实,到日常突发情况的处理、隔离状态学生的跟踪关心;从学校心理节组织、学校五年规划德育板块撰写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的梳理整合,到校园开放日资料汇总、迎接九年级返校复学、校园环境布置的材料制作,中心组发言……其中有挑灯夜战的辛苦,也有夜以继日的坚持。其实,细碎的、日常的、紧急的、案头的工作很多,但无论事情大小,她始终执着向前,心有所念,倾力作为。 “学生学有所乐、学有所得、学有追求、学有方向”“学生培养的方向,不仅要有智性(生存技能),更要有德性(做人的底线)”……于漪老师的教育金句始终激励着李老师。她用内心平和的力量,蹲下身子,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;她用智慧与毅力,因材施教,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帮助和等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