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严格落实教育部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》和《上海市课程计划》开齐开足体育课程:一至三年级安排每周四节体育课、两节体育活动课;四至九年级安排每周三节体育课、两节体育活动课,确保专课专用,帮助学生掌握 1-2门体育技能。
2.学校落实每天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,开学前制定《学期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》,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课间活动地点、内容,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活动,体育教师分工巡视活动情况。
3.每天安排两次广播操(室内操),以及两次眼保健操,体育教师、班主任、相关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组织管理,根据两操管理要求,分工履职,责任到位。
4.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。教导处开学前根据场地、人员,合理安排学期体育课表,确保每班每天有1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。同时,通过开设体育活动拓展课、课后看护体育社团等进行阳光体育活动内容补充,满足学生锻炼需求。
5. 教导处加强教学流程管理,实行“课程巡查”制度,督促教师规范教学行为,严控教师占课、下课拖堂、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做作业等情况,确保专课专用。
6.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学校运动会或专题体育活动,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增强学生体质。
7.贯彻落实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”、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》工作要求,做好每年一次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,落实面向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测试、抽测复核制度,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。针对体质健康不达标的学生,制定相应管理措施、改善计划,体育教师根据数据开具《体育运动处方》。
9.根据《学校体育家庭作业制度》,遵循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,结合体质健康达标项目,设计体育作业,作业分日常作业和假期作业,为学生校外锻炼提供指导性意见,并形成家校合力,督促学生加强日常校外锻炼,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。
(继续浏览需权限)